Main content start

News

Back

浸大持續教育學院發佈「新冠肺炎疫情對香港市民生活及心理健康的影響」調查結果

26 AUG 2022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本港一直謹守「動態清零」的抗疫策略,疫情已持續逾兩年,面對長期的防疫安排及多變的措施,市民難免會感到焦慮和壓力,並會逐漸出現「抗疫疲勞」。浸大持續教育學院「環境與人類健康研究中心」於本年3月至4月,即本港爆發第五波疫情高峰期間,進行了一項「新冠肺炎疫情對香港市民生活及心理健康的影響」調查,希望了解香港市民在新冠肺炎肆虐期間的生活經歷,以及疫情為市民帶來的心理健康影響。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定義,抗疫疲勞是指人隨着疫情時間推移及逐漸受到個人情緒、經歷和認知影響,變得缺乏動力去遵從防疫措施。抗疫疲勞除了有可能令疫情惡化,更會影響到市民的精神健康狀況。是次調查訪問了逾1,100名18歲或以上本港市民,超過九成受訪者為香港永久居民及已接種第二或第三劑新冠疫苗。調查發現六成受訪者於訪問期間每日平均留家的時間為15小時以上;逾四成人認為疫情永遠不會消失;近七成人認為疫情期間,在生活中取得的滿足感越來越少,當中女性(72%)略高於男性(65%);逾五成人認為防疫措施加劇他們的疲憊感及表示想減少遵守防疫措施,以避免疲憊,當中逾四成為18-34歲的市民。

 

此外,調查發現約一成半人支持香港繼續以「動態清零」為抗疫策略及最終目標,而不同意的市民當中逾七成年齡介乎18-34。調查結果亦發現市民對於「動態清零」和接種新冠疫苗的支持度愈低及對新冠肺炎恐懼程度愈高,出現「抗疫疲憊」的情況會愈高。研究中心主管及研究團隊負責人劉信信博士表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反覆變化,市民長期要處於『作戰狀態』,難免會因長時間抗疫而出現抗疫疲勞,開始對抗疫措施鬆懈。尤其是年輕一群,情況實在不利抗疫。」浸大心理學社會科學學士(榮譽)學位課程總監李澤沛博士認為:「疫情持續令不少香港人出現抗疫疲勞及精神健康問題,政府和抗疫醫療專家應充分了解市民的意見,適切檢討抗疫措施。」

 

研究中心因應調查結果,與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合作,於本年7月至8月舉辦三場公開講座(網上及實體)─「精精神神 應對疫情」、「運動是良藥」和「疫境中如何保持心靈健康」,邀請多位專家擔任講者,與市民分享如何於疫情中保持身心健康,減低抗疫疲憊。三場講座共吸引了逾500位市民參加。

 

浸大持續教育學院鼓勵學術人員從事研究工作,以造福社會,促進教與學。近年集中發展的研究領域包括「環境與人類健康」、「教育與教學」和「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環境與人類健康研究中心」由研究資助局的院校發展計劃資助(項目編號:UGC/IDS(R) 23/20),作為一個跨學科研究平台,研究中心旨在推動及促進跨學科研究以探討環境因素如何影響人類健康,從而探索如何改善環境及人類健康,加強市民對環保、健康及可持續性的意識。

 

研究團隊

環境與人類健康研究中心主管劉信信博士

護理教育部講師何彩燕博士

護理教育部講師彭楚君博士

社會政策社會科學學士(榮譽)學位課程總監蘇細清博士

運動及康樂領袖學社會科學學士(榮譽)學位課程總監郭禧雯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馮世富博士

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精神病學系何振民教授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