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浸大国际学院“地理及资源管理”专修调查: 八成元朗居民希望“元朗明渠”复修成绿化河滨公园
2017年03月22日
(2017年 3月22日,香港) 3月22日是联合国订定的“世界水日”(World Water Day),其命名目的旨在提升人们对保护水资源的关注,并推动善用水资源的概念及鼓励持续发展。香港近年提出“亲水文化”(Water Friendly Culture)之概念,政府目前正就“元朗明渠”构思如何为市民营造一个融合绿化设施的亲水空间,以提升河道及周边环境的公众享用价值。
鉴于社会对环保日益重视,如能找出市民对于河流和亲水环境的看法,将有助推动社区营造亲水文化的生活愿景。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学院“地理及资源管理”专修二年级学生,于去年十至十一月在元朗区进行调查,旨在探讨元朗居民对“元朗明渠”认识程度和亲水环境的看法。本调查成功访问了共356位居民,在各项有关“元朗明渠”的问题中,水质差劣的评价(包括有颜色丶混浊丶有臭味)最为元朗居民所认同(80.9%),其次是经常有垃圾(65.2%)丶缺乏动植物(64.6%)丶缺乏休憩设施(64%),以及外观差(56.7%)。此外,在各项运用“元朗明渠”的提议中,兴建绿化空间或河滨公园最为元朗居民认同(80.9%)。另外,有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同河道应用作通风走廊/减少空气污染/降温(75.8%)丶康乐或休憩(71.6%)丶防洪(70.5%)及作生态保育(68.5%),而认同河道作发展基建或建屋的则只有17.7%。
调查亦询问了受访者对“元朗明渠”仿效南韩首尔清溪川的看法,即把明渠改成以生态丶环境丶休闲丶文娱及旅游景点等用途。结果发现,有56.5%的受访者表示希望或非常希望,而表示不希望或非常不希望的只有27.0%,这反映了主流民意是希望将环保丶亲水丶休闲丶旅游等元素融入“元朗明渠”的活化计划之中。对于政府计划于教育路兴建高架行人天桥往西铁朗屏站,凌空覆盖在元朗明渠上的做法,5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赞成或赞成,而表示不赞成或非常不赞成的只有19.9%。在市民的观感中,兴建高架行人天桥能改善路面行人通道的挤塞问题,这与元朗市民有四成不满意该区行人通道规划的调查结果遥相呼应。另一方面,亦有不少受访者向调查员表示不太知悉这项工程的详情及高架桥可能为环境带来的影响,如阻碍市区通风及增加热岛效应问题等。
就上述发现,负责调查的浸大国际学院“地理及资源管理”专修讲师胡丽恩博士建议政府需要从整体规划入手,首要是改善“元朗明渠”水质,把已石屎化的人工河道回复天然面貌和状态,恢复河流生态。政府亦可考虑把河道两岸改变成绿化空间,营造公共休憩及步行空间予市民享用。同时,政府不同部门(如渠务署丶环境保护署丶路政署丶规划署等)应加强协调,正视应如何综合规划和复修“元朗明渠”环境,如仿效韩国清溪川丶新加坡碧山公园或台中柳川蓝带水岸活化作为河滨公园,作生态教育和公共康乐用途。政府部门亦应进行公众谘询,让市民明白复修的具体方向和计划,务求其他相关工程(如在明渠上兴建高架天桥)能配合复修计划的整体方向,以助重新建立亲水文化的都市生活。
是次意见调查是由浸大国际学院“地理及资源管理”专修的师生合作负责,并由绿色力量郑睦奇博士担任顾问,就问卷内容及分析提供宝贵意见。
上述调查的活动资图片可于http://www.cie.hkbu.edu.hk/media/index.php?album=yuenlongsurvey下载。
相片说明:
Pic_1.jpg: 现时“元朗明渠”因早年防洪工程变成了今天了无生气的石屎渠。因其设计刻板简单,未能满足现时社区对城市绿化及亲水环境的期望。
Pic_2.jpg: “元朗明渠”内的非法污水排放,造成不少环境问题,影响区内市民生活。
Pic_3.jpg: 参与是次调查之后,学生需就研究提出个人建议及于课堂上作简报,图为蔡历山同学(“地理及资源管理”副学士二年级)建议复修“元朗明渠”为绿化河道公园的构想图。
~完~
新闻垂询
浸大国际学院讲师
胡丽恩博士
电话:3411 3327 电邮:karenwoo@hkb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