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
浸大持续教育学院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对香港市民生活及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结果
2022年08月26日
(2022年8月26日,香港)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本港一直谨守「动态清零」的抗疫策略,疫情已持续逾两年,面对长期的防疫安排及多变的措施,市民难免会感到焦虑和压力,并会逐渐出现「抗疫疲劳」。浸大持续教育学院「环境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于本年3月至4月,即本港爆发第五波疫情高峰期间,进行了一项「新冠肺炎疫情对香港市民生活及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希望了解香港市民在新冠肺炎肆虐期间的生活经历,以及疫情为市民带来的心理健康影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抗疫疲劳是指人随着疫情时间推移及逐渐受到个人情绪、经历和认知影响,变得缺乏动力去遵从防疫措施。抗疫疲劳除了有可能令疫情恶化,更会影响到市民的精神健康状况。是次调查访问了逾1,100名18岁或以上本港市民,超过九成受访者为香港永久居民及已接种第二或第三剂新冠疫苗。调查发现六成受访者于访问期间每日平均留家的时间为15小时以上;逾四成人认为疫情永远不会消失;近七成人认为疫情期间,在生活中取得的满足感越来越少,当中女性(72%)略高于男性(65%);逾五成人认为防疫措施加剧他们的疲惫感及表示想减少遵守防疫措施,以避免疲惫,当中逾四成为18-34岁的市民。
此外,调查发现约一成半人支持香港继续以「动态清零」为抗疫策略及最终目标,而不同意的市民当中逾七成年龄介乎18-34。调查结果亦发现市民对于「动态清零」和接种新冠疫苗的支持度愈低及对新冠肺炎恐惧程度愈高,出现「抗疫疲惫」的情况会愈高。研究中心主管及研究团队负责人刘信信博士表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覆变化,市民长期要处于『作战状态』,难免会因长时间抗疫而出现抗疫疲劳,开始对抗疫措施松懈。尤其是年轻一群,情况实在不利抗疫。」浸大心理学社会科学学士(荣誉)学位课程总监李泽沛博士认为:「疫情持续令不少香港人出现抗疫疲劳及精神健康问题,政府和抗疫医疗专家应充分了解市民的意见,适切检讨抗疫措施。」
研究中心因应调查结果,与深水埗地区康健中心合作,于本年7月至8月举办三场公开讲座(网上及实体)─「精精神神 应对疫情」、「运动是良药」和「疫境中如何保持心灵健康」,邀请多位专家担任讲者,与市民分享如何于疫情中保持身心健康,减低抗疫疲惫。三场讲座共吸引了逾500位市民参加。
浸大持续教育学院鼓励学术人员从事研究工作,以造福社会,促进教与学。近年集中发展的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与人类健康」、「教育与教学」和「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 「环境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由研究资助局的院校发展计划资助(项目编号:UGC/IDS(R) 23/20),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平台,研究中心旨在推动及促进跨学科研究以探讨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类健康,从而探索如何改善环境及人类健康,加强市民对环保、健康及可持续性的意识。
研究团队
环境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主管刘信信博士
护理教育部讲师何彩燕博士
护理教育部讲师彭楚君博士
社会政策社会科学学士(荣誉)学位课程总监苏细清博士
运动及康乐领袖学社会科学学士(荣誉)学位课程总监郭禧雯博士
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及行为科学系冯世富博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精神病学系何振民教授
相片可于 http://scepr.hkbu.edu.hk/covidsurvey2022 下载。
相片说明:
Pic 1: 研究团队成员何彩燕博士(左一)、彭楚君博士(右一)希望透过是次调查,了解香港市民在新冠肺炎肆虐期间的生活经历,以及疫情为市民带来的心理健康影响。
Pic 2: 研究中心与深水埗地区康健中心合作,举办了三场公开讲座,共吸引了逾500位市民参加。研究团队成员郭禧雯博士担任其中一场讲座的讲者。
完
新闻查询
浸大持续教育学院「环境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
刘信信博士(电话:3411 3027 电邮:samlau@hkbu.edu.hk)
何彩燕博士(电话:3411 4354 电邮:hocherry@hkb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