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主要內容

最新消息

上一頁

浸大持續教育學院於國際權威期刊《刺針》發表文章
探討青少年對全球多個危機的情感投入 如何危害其心理健康

2024年06月06日

近日,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與英國邊山大學(Edge Hill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合作,就全球危機如何影響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作出跨國性的調查及發表成果。是項研究深入探討全球的三大危機 —— 氣候變化、俄烏及加沙戰事,以及日本核災廢水排海事件, 如何影響2,000名年齡介乎18至29歲來自中國、英國、美國、南非及葡萄牙受訪者的心理狀態。研究人員就三大全球危機,分析各受訪者的18種個人情緒反應,包括憤怒、擔憂、厭惡等,以及媒體報導和自然連結感,如何為心理健康構成深遠影響。研究結果於2024年6月5日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針》旗下的Lancet Planetary Health上發表。

 

研究新方向 探討青少年對前景的擔憂

浸大持續教育學院環境和人類健康研究中心主管及研究第一作者劉信信博士表示:「在現今數碼年代,青少年傾向透過社交媒體流傳的資訊,了解不同國際局勢。但長時間過量接收相關訊息,可對其精神健康造成顯著影響。」

 

劉博士指出:「相較年長一輩,青少年更認同道德責任,因而在氣候變化以至近年爆發的全球多國戰爭、衝突等議題上,傾向選擇關心及支持外國決策。」他解釋此現象時,引用了研究團隊參與進行的其他研究分析結果:「他們平均每天花八小時以上使用各種電子產品,其中最常使用電子產品來瀏覽社交媒體平台。青少年頻繁使用社交媒體,可令他們有以上的行為改變。」

 

情緒反應及心理健康

是次研究將情緒反應分為兩大類 —— 面對個別危機表露的情緒反應(如:憤怒、憤慨及厭惡);及整體對全球危機的情緒反應(如:傷心、恐懼、無助及愧疚)。這份研究證實,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等情緒,都會為心理健康構成負面影響;而自然連結感的強弱,尤其有助減輕因氣候變化議題引發的負面情緒。

 

社交媒體對戰爭相關創傷性事件的密集報導,證實與個人精神健康息息相關。本研究探討的全球危機中,尤以氣候變化議題對個人心理健康帶來最顯著的影響。

 

文化差異及心理健康

研究亦揭示了情緒反應與心理健康狀況之間存在顯著文化差異。其中,於中國籍受訪者的回覆中,可見他們對日本排放核廢水一事有著更強烈的情緒反應,及對其做法構成負面健康影響有所顧慮。英國邊山大學心理學高級講師謝慧妍博士指研究結果提供證據,說明在探討全球危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時,應要將文化及媒體因素納入考量範圍。

 

劉博士及他的團隊致力繼續推動更進一步的研究調查,就上述的文化差異作更深入的探討。他期望研究成果,有助大眾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獲得更全面的見解,並融合教育支援策略,協助青少年培養正面態度應對世界變局。

浸大持續教育學院護理教育部講師何彩燕博士表示:「我們應致力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減輕因全球局勢不穩帶來的身心影響。」劉博士表示:「正如本研究證明,自然連接感在減輕氣候變化引發的負面情緒上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政策制定者應著手制定方針,鞏固年輕人口與綜合環境的連繫,繼而提升心理韌性以應對不同的全球危機。」

 

浸大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鍾志杰教授認為:「全球危機的不穩定狀態,深深觸動了年輕人的負面情緒。這反映出他們對心理支援服務的需求,同時我們亦需制定策略,鼓勵更多年輕人參與相關的交流活動,從多方面了解局勢。各界更應攜手協力,共同維護人類的福祉。」

 

研究論文全文請參閱: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lh/article/PIIS2542-5196(24)00097-4/fulltext

 

是次合作研究成員包括: 

環境與人類健康研究中心主管劉信信博士

護理教育部講師何彩燕博士

環境與人類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員方允樂先生

環境與人類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員鄭展禧先生

英國邊山大學心理學系高級講師謝慧妍博士

英國邊山大學心理學系高級講師Nicola van Rijsbergen博士

英國邊山大學心理學系講師Laura McGuire博士

 

關於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環境與人類健康研究中心

浸大持續教育學院鼓勵學術人員從事研究工作,以造福社會,促進教與學。近年集中發展的研究領域包括「環境與人類健康」、「教育與教學」和「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環境與人類健康研究中心於2021年由研究資助局的院校發展計劃資助(項目編號:UGC/IDS(R) 23/20;項目年期: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成立。研究中心作為一個跨學科研究平台,研究中心致力推動及促進跨學科研究,以探討環境因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中心旨在探索如何改善環境及人類健康,並加強市民對環保、健康及可持續性的意識

Previous Next